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兰州市博物馆党支部组织开展“我忆兰州好”党员干部讲兰州活动,我是本期讲述人牟海霞。今天就由我带大家走进兰州城里悠悠转动的水车。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调研时,发出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赞许,擦亮了兰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新名片。
兰州,自古以来就有“丝路山水名城,中国黄河之都”的美誉,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川流不息的黄河水,养育了兰州的一方水土,黄河水车也不断惠泽着流域内的兰州人民。
据史料所载,东汉时期的毕岚发明了翻车,成为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灌溉工具,不过时人只是用它来浇灌洛阳城内的园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水车自身的一个技术适应过程,相关的史料记载很少,但使用并未中断 。在沉寂了数百年后,水车在唐代迎来了发展的成熟期。后来我们更为熟悉的筒车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也是水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筒车的应用节省了劳力、提高了效率,有力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伴随我国南方经济中心的最终确立,水车的发展也愈加繁荣,体系愈加成熟,这样的良好局面一直维持到了宋元时期。
明清开始是水车应用的极盛期,其形制和技术较之前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应用范围不再只是局限在南方,开始较为全面深入的推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兰州水车应运而生,在黄河两岸发挥功用。
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灌车”、“祖宗车”、“老虎车”,是由明朝嘉靖年间的段续发明建造。
清人黄建中在乾隆年间刊行的《皋兰县志》卷五《水利》篇中写到:“言水利于皋兰,宜莫如黄河者,郡人段续创为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亩,致有巧思…… ”这段文字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段续建造水车的记录。
明嘉靖年间,段续在南方为官,对湖广地区汲水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意将其引入家乡造福一方。嘉靖二十年(1541 年),段续远离官场沉浮,回归故里,完全投入到兰州水车的建造中。经过大量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灌溉附近菜畦果园,今天“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兰州水车的发明成功,为两岸百姓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引得众人纷纷开始仿制,水车数量不断增加。据 1891年的统计显示,至清末时兰州水车已有 157 轮,到1949年,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沿线共有水车达350多轮,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 年仍有 252 轮水车巍然林立于黄河两岸,不管在兰州市中心还是西固、安宁、什川等区域都有水车分布,一时间兰州成了名符其实的“水车之城”。
“大”是兰州水车和江南系水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兰州水车直径一般在12米左右,大的达到了20米,有些甚至超过了20米,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它依黄河两岸而建,自然跟黄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流经兰州段黄河谷地时,水流湍急,下切严重,岸高水低的自然形势造就了兰州黄河大水车体型巨大、古朴高昂的地方特点。
但随着黄河提灌技术的发展、兰州自来水厂、电厂的成立和电力提灌技术的发明,1957 年之后兰州生产水车数量开始逐步下降,兰州水车逐渐落寞。
当年的盛况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村,仍有一辆始建于公元 1711 年的水车留存下来。
相传由西固人刘功及弟子建造于清康乾年间。该地原有木作上车、中车、下车3架,汲水灌田,现存此水车直径20米,由14对主辐构成框架,边缘有40个水斗。尽管这辆清代就已存在的水车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已经开始变形,但它却是甘肃省唯一且完全符合古兰州水车形制的文化遗产,也是省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修建时代最早的水车,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2003 年兰州黄河下川水车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2007 年11 月 6 日开始修复工作,历经长达十个月的工作后全部完成。此次修复为兰州仅存的一架年代久远的水车披上了“文化遗产”的外衣,使其得到了很好地修缮与保护。
兰州水车传承人段怡村老先生说道,对水车文化的守护,就是对黄河文化的守护。
为保护传承兰州水车这一民俗文化,近十几年来,兰州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挽救黄河水车,2005年建造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昔日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将黄河水车打造为富含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文物景观。2006年,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夕阳下“水车之都”那矗立在黄河岸边的一个个巨大的水车,与两岸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映成趣,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历史从不应该被忘记,文化值得被铭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应当得到良好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兰州水车是记忆、是文化、是需要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时代变迁的经历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需要被更多人知晓、了解和喜爱,需要以实物的方式一直传承下去,作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见证物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