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兰州市博物馆党支部组织开展“我忆兰州好”党员干部讲兰州活动,我是本期讲述人杨文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咱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今天,就由我带大家走进小西湖公园,一起去探访兰州古八景之一莲池月夜,一起去体味那些蕴藏在亭台楼阁、旭岛琼瑶中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志趣、德行与信仰。
据《兰州市志》记载,这里原先是黄河的河汊,早在元代就被称为莲荡池,是兰州最早的园林之一。明代,肃王移藩兰州,面对西北的荒凉,肃王格外思念江南家乡的池沼荷塘、无边月色。在看到北依黄河,芦苇丛生的莲荡池后便十分喜爱,于是就依据江南景色规划重修,在塘里种荷、岸边栽柳,兴建楼台亭榭,以慰藉思乡之情。重修后的莲荡池湖光粼粼、杨柳依依,颇具江南风光、西湖神韵,从此莲荡池便改称“西园”,一度成为了明肃王府的私家园林。之后百年间,也是修缮不断,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陕甘总督杨昌浚主持修葺扩建并将这座园林命名为“小西湖”,沿用至今。
走进今天的小西湖公园,依稀可以想到六百余年前这里的杨柳数行,烟波数里。而一代代留存至今,题刻在小西湖园内楹柱上的楹联更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些楹联多出自于地方官员名仕,历代陇上名家之手,或形象生动,或清雅可喜,或慷慨激昂,每一幅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充满了兰州地域人文特色,显示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比如清光绪翰林刘尔炘所作的“与天时要息息相关,趁春雨春风,松梅兰竹齐下种;愿他日举欣欣来告,山南山北楩楠杞梓尽成材。”颇有豪气,其中松梅兰竹是花中四君子,代表了不为物惑,不改初衷,始终坚定的君子之心。相比之下东门两侧的“鱼戏春池蝉鸣暑木,荷飞秋水梅开寒雪。”短短十六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让游客还未进入园内,就已经读到了小西湖四季美景。
除了一幅幅言志抒情的楹联,园内木质长廊构思巧妙、建筑精美、彩绘尤其丰富,题材广泛,大小不一。有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花鸟,有风光旖旎的山水,不仅把长廊装饰得华丽斑斓,更使其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联廊照壁上分别雕刻有飞天乐舞、飞天琵琶图、天女散花图等敦煌飞天元素艺术图案。飞天是中华文化彰显自信的代表,她吸收并融合了外来文化艺术的精髓,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整座公园处处是景、步步是景,可以看到,除了园内的古建筑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湖中水景更是聚散有致,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泛舟湖面一定会感受到“莲池月夜”名不虚传。
漫步园区,最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文化滋养幸福生活这句话。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作为基层文博工作者,我们将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文博工作中,砥砺奋进、团结奋斗,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文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