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兰州市黄河文化保护办法》经兰州市人民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2月22日市政府令〔2022〕第4号公布,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
一、《办法》制定背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做出重要指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2年8月,栗战书委员长在甘肃调研黄河保护法立法工作,强调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保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市政府启动《兰州市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办法》立法调研项目,2022年列入政府规章制定项目。《办法》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的需要,是保护黄河文化、赓续黄河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文章、唱响“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品牌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是深化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繁荣振兴文化事业、大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举措。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黄河资源集聚优势,着力解决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文化产品开发优势不明显、文化消费能力落后、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投资水平薄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等发展问题,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定文化发展自信,高举为人民服务文化旗帜,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先发力、带好头。《办法》的制定出台,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将发挥重要的法律规范、产业引领和法治保障作用。
二、《办法》的立法目的、意义和作用
《办法》立法目的: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办法》意义和作用:《办法》的制定出台,一是进一步夯实黄河流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深化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是构建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特色突出的黄河文化资源体系,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增强人民群众对黄河文化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为实现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重要的法律规范和产业引领作用,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办法》制定过程
市文旅局高度重视《办法》起草工作,根据市政府2022年立法计划安排和政府规章制定程序,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政策法规科、产业发展科、资源规划科、公共服务科、非遗科、文博科、市文保中心负责人及甘肃政法大学俞金香教授专家团队为成员的起草工作小组。
《办法》起草小组克服疫情影响,全力做好实地调研、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和《办法》修改完善工作。在2021年立法调研项目的基础上,实地走访了省文旅厅、甘肃演艺集团、甘肃省陇剧院等单位,加强与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司法、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先后3次征求了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和兰州新区等30多个部门单位的意见建议,充分借鉴了河北、福建、广西等地文化保护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力求《办法》契合兰州实际,体现兰州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办法》制定依据主要有:《黄河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保护管理条例》,并参考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
7月30日(线上论证会)、8月26日,市司法局两次组织召开由法学专家、省人大法工委、省文旅厅、省司法厅、市人大法工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立法论证会,并邀请司法部立法四局业务负责同志参加指导工作,对焦点问题反复论证和专题讨论。经过认真推敲、深度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办法》送审稿。12月3日,《办法》经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四、《办法》主要内容
《办法》共六章五十条。《办法》对全市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明确部门职责,确立基本保护制度,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制定了具体措施。
第一章总则。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及其部门职责、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参与等内容。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规定了系统性保护、规划保护、控制性详规、名录制度、数字保存、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知识产权保护等保护措施。
第三章传承与弘扬。规定了传承弘扬的原则,黄河文化传承制度、传承弘扬重点及具体措施等内容。
第四章保障与监督。规定了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与队伍保障、宣传措施、联席会议制度、考核与评价、执法监督等内容。
第五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行政公务责任。
第六章附则。规定了施行日期。
五、《办法》特色和亮点
(一)《办法》具有创制性的特点。《办法》是一部创制性的地方政府规章,目前在全国范围的黄河文化保护立法领域,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和独特性。《办法》制定过程历时两年,起草难度大,涵盖内容广,指导作用强,基本实现了立法的主要目的。
(二)《办法》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秉承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以保护黄河文化、赓续黄河文脉、讲好黄河故事为宗旨,充分发挥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省会城市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做好黄河文章,唱响“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弘扬黄河文化时代精神,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为实现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和中国黄河文化旅游之都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办法》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办法》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的品牌文艺产品和文化活动,深度开发、创作具有黄河文化特色、民族内涵和时代风貌的文创产品,促进黄河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整合,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方面:打造黄河古镇、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区、黄河楼、兰州老街、兰州水墨丹霞、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具有兰州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品牌节会方面:定期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母亲节、黄河风情文化周等活动。非遗传承方面:加大对兰州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兰州太平鼓、兰州刻葫芦、高高跷等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文化创意方面:鼓励、支持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黄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打造黄河文化创意品牌,培育东方密语、读者动漫、水车模型等文博和非遗系列的黄河文化创意产品。
(四)《办法》明确了文化和旅游部门职责。市、县(区)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其主要职责为:1.开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收集;2.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整合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3.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学术交流、改编创作、展示展演、文化旅游等活动;4.开展黄河文化保护活化利用和有关工作,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5.加强文化市场黄河文化保护执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五)《办法》明确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措施。《办法》规定的黄河文化保护与管理措施有:编制专项规划,开展资源调查,建立名录制度,设置保护标志,建设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办法》规定的传承与弘扬措施有:建立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制度,促进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文化创意品牌,组织举办黄河文化主题活动,开发黄河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建设黄河文化公园、文化旅游街区,扩大黄河文化旅游消费等。
(六)《办法》建立健全了黄河文化保障与监督机制。为确保《办法》落实,充分发挥《办法》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办法》规定的监督保障措施有:1.设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金;2.建设黄河文化传承体验设施、场馆和教育实践基地;3.鼓励开展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4.公益捐赠依法享受税收优惠;5.加强黄河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开展黄河文化研究;6.开展多种形式的黄河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7.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目标责任;8.建立黄河文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9.建立黄河文化保护管理安全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和投诉举报机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